認識楊英風
「我ㄧ生研究中國文化與生活美學,發現魏晉時期單純、樸實、健康、圓融的文化涵養,是中國文化的精隨,希望能將其精神現代化應用於生活美學,引導中國文化現代化與國際化,並為全世界功利唯物的價值觀所產生的混亂,提供一個生機綿延的新方向、新希望。」——楊英風
I spent my entire life researching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aesthetics of life, and I discovered that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s simple, plain, healthy, and diplomatic. I hope that I can take this spirit and modernize it and apply it to 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in an effort to modernize and internationalize Chinese culture, and to provide a new hope and direction to a utilitarian world in chaos. —YuYu Yang
楊英風(1926~1997)台灣宜蘭人,幼年時曾隨父母經商赴北平求學,中學畢業後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因戰亂關係再回到北平求學,中日戰事頻仍又 與父母分離,回到台灣,進入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今之台灣師大)。1963年,輔仁大學校友總會為感謝羅馬教延協助該校在台復校,特派校友會總幹事楊英風為 代表,由于斌樞機主教陪同,赴羅馬向教延及教宗保祿六世致謝。楊英風其後留在羅馬,進入義大利國立羅馬藝術學院雕塑系,受業於季安保理(Pictro Giampoli),並獲推薦加入義大利錢幣徽章雕塑家協會,成為台灣早年少數的銅章雕塑家。楊氏經由北平、東京、台北、羅馬等地之遊歷與學習,涉獵傳統 書畫、建築、雕塑等藝術,畢生創作超過六十載,舉辦過海內外數十次展覽,並受邀在倫敦、東京等地舉行大型展,獲得殊榮無數,為一具國際知名度的重要藝術 家,亦是台灣首屈一指的前輩藝術家。
楊英風生前積極推動生活美學,擔任《豐年》雜誌美術設計時期的木刻版畫,表現傳統農業社會之淳樸、務實精神;隨著台灣經濟起飛,他投入環境景觀設計 的開創事業,參與公共空間的環境規劃,堪稱台灣「公共藝術」的先驅,其不銹鋼鏡面雕塑表現楊氏尊重自然環境與人文的關懷,實踐他「天人合一」的創作與實驗 之理念,所完成之戶外景觀作品多數已成為當地之地標。
YuYu Yang(1926-1997)was born in Yilan, Taiwan. Yuyu’s parents moved to Beijing for business when he was still a child, and he enrolled in school there. After graduating from middle school, Yuyu went to Japan and took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the Tokyo School of Art, but returned to Beijing during the turmoil of World War ll, where he enrolled in the Art Department of Fu Jen University.
He was later forced to leave his parents and to Taiwan, then, where he enrolled in what is today known a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Yuyu studied traditional painting techniques, architecture, and sculpture in Beijing, Tokyo, Taipei, and Rome. Over an art career spanning more than 60 years, he held numerous large and small solo exhibitions and dozens of joint exhibitions.
Yuyu saw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aiwan art, and his art works were a leading force for innovation. Collectively, they mirr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modern art.
While Yuyu was in charge of artistic design for Harvast Magazine, he portrayed the simple and honest lives of people living in Taiwan’s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When Taiwan’s economy began to expand, he began to devote himself to landscape development for a number of public spaces, becoming a pioneer in public art in Taiwan. His use of stainless steel in his sculptures showed his respect for both nature and the arts, and many of his works have now become local landmarks.
The TFAM, in its study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aiwan art, hopes to present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art and its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To this end, the Museum has selected representative works from Yuyu’s different periods, oils, sculptures, spatial planning, and outdoor sculptures, more than ninety works in total.
1926 1月17日(農曆乙丑年12月4日)楊英風出生於台灣宜蘭。
1933 小學就讀宜蘭公學校,受林阿坤老師啟發,展露美術方面的興趣。
1940 小學畢業,跟隨父母前往中國北京,就讀北京日本中等學校。
1942 日本中等學校在校期間,隨日籍老師淺井武和寒川典美習畫。
1944 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科,受教於朝倉文夫及木構建築大師吉田五十八兩位教授。
1945 隨繪畫家教師郭柏川習畫。
1946 重新考取輔仁大學教育學院美術系,習油畫。
利用暑假前往山西大同雲崗石窟一遊,驚懾於佛像雕刻之莊嚴高偉,自此與「魏晉美學」、「佛像雕刻」結下不解之緣。
1947 返台與表姊李定結婚。因戰爭爆發,無法返回北京。
1950 多件作品入選第五屆「台灣全省美術展覽會」。
1951 應藍蔭鼎之邀,至農復會《豐年》雜誌擔任美術編輯,達十一年之久。期間,創作大量鄉土版畫、速寫與插畫,記錄台灣早
期農村生活的風土人情。
1952 [思鄉][外婆]獲第十五屆「臺灣美術展覽會」第三部第一名臺陽獎。
1953 [驟雨]獲第十六屆「台陽美術展覽會」第三部第一名臺陽賞。
1954 [擲]又名[拋鐵餅]獲第九屆「臺灣全省美術展覽會」主席獎第一名。
1955 由於為宜蘭雷音寺念佛會與台南湛然精舍[阿彌陀佛立像],此後開始一系列佛像創作。
1956 銅雕「仰之彌高」參加巴西聖保羅雙人展,獲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
1957 受聘為教育部美育委員會委員、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參展作品評審委員、第四屆全國美展雕塑組審查委員。
1958 與秦松、江漢東、李錫奇、施驊、陳庭詩等參與「現代版畫會」之創立。
1959 參與第一屆「現代版畫展」,作品於國立臺灣藝術館展出。
雕塑(哲人)於歐洲展出獲得佳評,被法國《美術研究》雙月刊譽為「指導世界未來雕塑方向大師」。
1960 召開「中國現代藝術中心」成立大會於台北歷史博物館。
首次個展「楊英風雕塑版畫展」於台北歷史博物館。
銅雕〔陳納德將軍像〕等。
1961 完成日月潭教師會館創作大型浮雕,開創藝術與建築結合之先例。
完成台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像〕等。
辭《豐年》雜誌美術編輯之職。
1962 完成台中教師會館「梅花鹿」完成東勢大橋頭「飛龍」
1963 代表北京輔仁大學校友會赴義大利羅馬。
設計[金馬獎]、[金手獎]獎座。
1964 陪同于斌主教晉見教宗保祿六世,感謝支持輔大在台復校,致贈銅雕[渴望]為教宗保祿六世收藏。之後三年旅居義大利。
先後個展三次。
1965 就讀義大利國立羅馬藝術學院雕塑系。
加入義大利銅幣徽章雕塑家協會會員,成為台灣第一位銅章雕塑家。
個展於義大利威尼斯國際畫廊,展出版畫、雕塑四十餘件。
創作首件不銹鋼作品[歡迎訪問的太陽]
1966 入義大利國立造幣雕刻專校研究。
獲義大利第一屆「藝術及文化奧林匹克大會」油畫金章獎及雕塑銀章獎。
舉辦「義大利銅章雕刻展」於歷史博物館。
獲選第四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
1967 於花蓮擔任榮民大理石工廠顧問期間,開啟石雕創作與「山水系列」銅雕。
1968 朱銘拜於門下。
1969 受葉公超之託,接下1970年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之展覽設計,並與中華民國館設計者貝聿銘建築師合作。
1970 創作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中國館之景觀雕塑[鳳凰來儀]。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1971 不銹鋼雕塑[心鏡]參展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第二屆現代國際雕塑展」。
完成新加坡文華酒店景觀規劃。
1972 規劃美國關島觀光遊樂設施計畫案,提出[夢之塔] (TOWER OF DREAMS)景觀雕塑建築構想。
1973 完成美國紐約華爾街東方海運大廈前不銹鋼景觀雕塑[東西門]([Q.E門])。
1974 設計製作美國史波肯萬國博覽會中國館外壁浮雕[大地春回]。
1976 受邀至沙烏地阿拉伯規劃設計國家公園。
1977 為美國加州法界大學做校園景觀設計及佛像雕塑,並擔任法界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1978 將雷射藝術及科技引進台灣。與陳奇祿、毛高文發起成立「中華民國雷射科藝推廣協會」,並受邀為日本雷射普及委員會委
員。
1979 成立「大漢雷射科藝研究所」。
完成台北科技大學校門設計與景觀雕塑[精誠]及景觀雕塑[梅花]。
1980 首度以國人自製雷射切割機重製鍍銅不銹鋼[生命之火](原設計於1969年),成為國內第一件雷射雕塑作品。
「楊英風藝術世界──從景觀雕塑到雷射景觀」個展於台北華明藝廊。
1981 舉辦「第一屆中華民國國際雷射景觀雕塑大展」於台北圓山飯店及圓山天文台。
1982 完成花蓮和南寺十二公尺巨佛[造福觀音]。
1983 母親陳鴛鴦逝世。
規畫設計台北「靜觀樓」(1986-1986)與南投埔里牛眠山「靜觀盧」。
[分合隨緣]不銹鋼雕塑作品參加台北市立美術館開館展。
1984 設置不銹鋼景觀雕塑[分合隨緣]、[繼往開來]於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1985 設置[祈安菩薩]於台北大安森林公園。
1986 夫人李定逝世。三女漢珩法號「寬謙」於新竹法源寺出家。
完成高雄小港機場景觀美化與景觀雕塑〔孺慕之球〕設置。
1987 為台北中正紀念堂國家音樂廳設計製作「中國古代音樂文物雕塑大系」共二十件作品。
1988 以光藝術作品參展台灣省立美術館舉辦之「尖瑞科技藝術展」。
為新加坡華聯銀行前之地鐵廣場製作〔向前邁進〕景觀大雕塑。
1989 皈依印順導師為三寶弟子,法名「宏常」。
台北市立美術館收藏不銹鋼景觀雕塑〔小鳳翔〕。
完成台北世貿中心國際會議廳不銹鋼景觀雕塑〔天下為公〕。
1990 完成〔飛龍在天〕元宵節主燈,於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出。
完成北京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不銹鋼景觀雕塑〔鳳淩霄漢〕。
為地球日創作不銹鋼景觀雕塑〔常新〕,於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出。
1991 景觀雕塑〔鳳凰來儀(四)〕於台北市銀行(現台北富邦銀行)前。
1992 創設「楊英風美術館」於台北重慶南路。
「楊英風92,個展」於台北新光三越百貨。
完成日本筑波霞浦國際高爾夫球場庭造景及雕塑設計置。
1993 成立「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
「楊英風92,個展」於台北新光三越。
參展法國「FIAC巴黎國際現代藝術展」。
「楊英風一甲子工作紀錄展」於台灣省立美術館。
獲頒國家行政院文化獎章,肯定其終身文化成就。
完成高雄市長谷世貿聯合國大廈不銹鋼景觀雕塑〔大宇宙〕。
1994 參展日本橫濱「NICAF第三屆國際現代美術館」。
參展美國邁阿密第四屆「國際藝術博覽會」。
與朱銘共同舉辦「渾樸大地-景觀雕塑大展」於新竹國家藝術園區。
舉辦「緣慧厚生-楊英風景觀雕塑展」於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1995 受邀為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第一位國際會員。
獲聘為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為全國高爾夫球場規劃七件景觀大雕塑及庭石。
於台北新光三越文化館「呦呦楊英風豐實的’95」個展。
個展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美術館。
紀念台灣光復五十週年,以紅豆杉木切割製作景觀雕塑[古木參天]。
1996 應英國皇家雕塑家學會之邀,舉辦「呦呦.楊英風.景觀雕塑特展」於倫敦查爾西港。
慶祝國立交通大學百年校慶,創作[緣慧潤生]不銹鋼景觀大雕塑。
1997 「楊英風大乘景觀雕塑展」於日本箱根雕塑之森美術館。
慶祝宜蘭開拓二百週年,完成景觀雕塑[協力擎天]於宜蘭縣政府前廣場。
10月21日逝世於新竹法源寺,享壽七十二歲。
楊英風生平記事年表
1926 一月十七日(農曆乙丑年十二月四日)出生於臺灣宜蘭縣,字號呦呦,為楊朝華與陳鴛鴦的長子。
1939 師事郭柏川,淺井武,寒川典美三位老師。
1943 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受教於朝倉文夫及吉田五十八。後為躲避戰火返回北京
1946 考入輔仁大學美術系,學習油畫及美術史。
學習太極拳健身,並遊大同雲岡,震攝於大佛之莊嚴高偉,自此與「魏晉美學」、「佛教雕刻」結下不解之緣。
1947 擔任宜蘭蘭陽女中的美術教員。
在台灣大學植物系從事繪製植物標本的工作。
1948 考入國立師範大學藝術系,受教於張大千、溥心畬大師。
1951 進入農復會<豐年雜誌社>擔任美術編輯,達十一年之久。
1953 作品「斜坐」參加省美展。
1956 作品「仰之彌高」參加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並獲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
1957 受聘為教育部美育委員會委員、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廣委員、巴西國際藝術博物館參展作品評審委員。
1958 應聘為國立藝專副教授,至一九六一年間,歷任文化大學藝術學院、銘傳學院商業美術科、淡江文理學院等校教授。
1959 雕塑作品「哲人」,參加第一屆「法國巴黎國際青年藝展」獲得佳評,被法國「美術研究」雙月刊譽為「指導 世界未來雕塑方向之大師」。
出面召集「中國現代藝術中心」第一次籌備會議。
1960 台北新公園陳納德將軍銅像揭幕。
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楊英風雕塑版畫展」。
1961 受教育廳長劉真之託,為日月潭教師會館作大型浮雕「自強不息」、「怡然自得」、「日月光華」及於會館前的水池製作石
雕「鳳凰噴泉」景觀雕塑。
1962 獲得香港國際藝術沙龍展銀章獎。
完成雕塑「飛龍」於台中東勢大橋頭。
完成雕塑「梅花鹿」於台中教師會館。
完成浮雕「愉適之旅」於中國大飯店正廳。
出席畫會假歷史博物館的國家畫廊舉行年度展。
1963 創作首件不鏽鋼作品「歡迎訪問的太陽」
設計製作「金馬獎」。
完成「胡適」先生塑像於台北南港胡適公園。
1964 教宗保祿六世收藏銅雕作品「渴望」。
油畫「靜觀其反覆」等作品或義大利國立羅馬現代美術館收藏。
於羅馬現代美術館創辦「中國現代美展」。
完成「十字架」作品於羅馬。
1965 於義大利國立造幣雕刻專校研究。
於義大利及歐洲各主要城市舉辦巡迴個展。
獲義大利繪畫金牌獎及雕塑銀章獎。
獲得第四屆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
1967 任花蓮大理石工廠顧問間,創作「太魯閣山水系列」。
完成「昇華」景觀大雕塑於花蓮榮民大理石工廠大門、「陳誠先生」塑像。
於陳誠紀念公園及景觀石雕「酒洞天」於國賓飯店地下層酒廊室內。
於台灣土地改革館大門完成浮雕作品。
1968 受邀為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中華民國代表。
「石雕系列作品」在東京保羅畫廊舉辦個展。
受邀成為日本建築美術工業協會會員。
完成作品景觀雕塑「森林之寶」於花蓮亞士都大飯店。
完成景觀雕塑「泉」於宜蘭礁溪大飯店。
規劃設計太魯閣一地入口的大理石城環境。
完成梨山賓館前公園石雕噴泉景觀雕塑。
完成「天行健」石景佈置於台北泛亞大飯店。
1969 花蓮航空站的整體景觀設計:完成浮雕作品「太空行」及景觀雕塑「大鵬」。
於日本東京完成作品「水袖系列」。
完成作品「夢之塔」。
1970 黎巴嫩貝魯特國際公園庭園景觀規劃設計。
設計製作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中國館前之景觀大雕塑「鳳凰來儀」。
設計製作十大傑出青年獎「金手獎」獎座。
1971 完成新加坡文華大酒店之白大理石雕塑系列。
完成「飛躍」於新加坡首邦大廈及「新加坡的進展」景觀雕塑(模型)。
作品「心鏡」展於日本箱根雕刻之森美術館「第二屆現代國際雕塑展」。
1972 規劃設計新加坡雙林寺庭園。
完成白大理石雕刻作品「鳳鳴」於新加坡。
美國關島觀光遊樂設施計畫案,提出「夢之塔」景觀雕塑建築的構想。
規劃設計黎巴嫩國際公園中國庭園。
1973 完成美國紐約市華爾街上東方航運大前景觀雕塑「東西門」。
1974 設計製作美國史波肯國際環境萬國博覽會中國館外壁浮雕「大地春回」,及館內壁浮雕「鳳凰屏」。
完成「鴻展」景觀雕塑及「嚴慶齡先生像」於新店裕隆汽車廠。
1975 完成「乾坤」景觀雕塑於台北淡江學院。
為板橋中正公園、台北市光復國小庭園及中正紀念堂景觀規劃設計。
擬台北「中正文化紀念社區」設計構想。
與朱銘等藝術家組成「五行雕塑小集」。
1976 負責沙烏地阿拉伯國家公園預定地整體規劃設計。
完成「風調雨順」浮雕於板橋市農會大廈。
完成國立清華大學校園不鏽鋼景觀雕塑「鳳凰」及「昇華」景觀雕塑。
1977 為南投草屯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做整體規劃與建築設計。
擔任手工業研究所的顧問。
為美國加州法界大學做校園景觀設計。同時,擔任加州法界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為美國加州中華佛教總會「萬佛城」規劃設計。
完成台中霧峰省立交響樂團音樂廳浮雕。
為國立清華大學大門設計製作。
召開雷射推廣協會,將雷射藝術及科技引進台灣。
1978 與陳奇祿、毛高文發起成立「中華民國雷射科藝推廣協會」,並受邀為日本雷射普及委員會委員。
1979 成立「大漢雷射科藝研究所」。
完成「精誠」景觀雕塑於台北國立工業技術學院。
完成「國花」景觀雕塑於台北國家大廈。
為銘傳商專中正紀念公園庭園景觀製作及雕像。
完成董浩雲先生像。
為新竹台元紡織廠完成庭園景觀及塑像。
1980 太極藝廊舉辦「大漢雷射景觀展」,為國內藝術家首次發青之雷射雕塑作品展。
於華明藝廊舉辦「從景觀雕塑到雷射景觀」展覽。
擔任中華民國空間藝術協會常務理事。
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優秀建築金鼎獎。
完成楊梅中華汽車廠庭園景觀及董事長像。
設計製作「金鳳獎」獎座。
為台南安平古堡公園庭園景觀規劃及雕像。
「聖光」雷射景觀郵票及幻燈作品問世。
「瑞鳥」(生命之火)雷射雕塑參展日本第四屆國際雷射外科學會會議展。
「春滿大地」雷射雕塑獲嚴家淦先生收藏。
完成「鳳凰」大雕塑,設計規劃鹿谷天仁茗茶鳳凰谷觀光工廠及商店。
1981 舉辦第一屆中華民國國際雷射景觀雕塑大展於台北圓山飯店及圓山天文台。
1982 於《台灣建築徵信》發表〈建築與景觀〉專文又於《台灣手工藝》發表〈探討我國雕塑應有方向〉專文。
1983 設址於南投埔里牛眠山,規劃及設計製作「靜觀廬」(英風景觀雕塑研究苑)。
1984 完成「繼往開來」景觀大雕塑於台南市之文化中心。
為美國紐約「莊嚴寺」製作觀音殿佛龕。
於《台灣手工業》季刊發表〈智慧.雷射.工藝〉專文。
1985 於香港「當代中國雕塑家作品展」展出「銀河之旅」景觀雕塑。
完成「善的循環」景觀大雕塑於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完成高雄小港機場「孺慕之球」景觀雕塑庭園。
發表由<區域特性的發展透視藝術的未來>及<中西雕塑觀念的差異>專文。
師大<校友學術論文集>發表<藝術生活與教育>論文 。
1986 回到太初」景觀雕塑參展國立故宮博物院「當代藝術嘗試展」。
於東京及名古屋等地舉行「 ART-UNITS 」巡迴展。
香港藝術中心與漢雅軒合辦舉行「楊英風雷射景觀雕塑」個展於香港。
完成「小鳳翔」景觀雕塑於台北三商大樓。
1987 為台北中正紀念堂國家音樂廳設計製作「中國古代音樂文物雕塑」大系,共二十件作品。
完成「力之華」景觀大雕塑於新加坡華聯銀行總行。
完成「天地星緣」景觀雕塑於新竹法源寺。
設計製作第一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雛鳳獎」獎座。
1988 為新加坡華聯銀行的地鐵廣場,設計製作向前邁進景觀大雕塑。
完成「龍馬奔騰」景觀雕塑。
提出「蘭陽景觀雕塑公園」構想。
台灣省立美術館刊發表<立足傳統,邁向未來>專文。
1989 台北市美術館典藏「小鳳翔」不鏽鋼景觀大雕塑。
完成 「天下為公」景觀雕塑於台北世貿國際會議正廳。
完成「止於至善」景觀雕塑於台北護專校門內庭。
完成「至德之翔」景觀大雕塑於台北中華航空訓練中心。
設計「國家品質獎」。
完成「龍賦」景觀雕塑,台北漢雅軒展出。
完成「普賢菩薩」於中國佛教青年會會址。
設計製作「國鼎獎」獎座。
1990 完成「飛龍在天」元宵節主燈,於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出。
為亞運創作不鏽鋼「鳳淩霄漢」,陳列在北京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為地球日創作「常新」不鏽鋼景觀大雕塑於中正紀念堂展出。
全國學生聯盟委託製作「野百合花」大雕塑,作為學生運動之精神象徵。
完成「祥鳳蒞蘭」大浮雕於宜蘭民生醫院。
於北京大學舉辦的「中國東方文化國際研討會」發表<中國生態美學的未來性>論文。
1991 於新加坡國家博物院畫廊舉行「楊英風’91個展」。
完成新竹福嚴佛學院華巖三聖佛像塑造、佛龕設計及建築、環境規劃。
榮獲第二屆「世界和平文化藝術大獎」。
以不鏽鋼重製一九七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景觀大雕塑「鳳凰來儀」新作,
立於台北市立銀行總行前庭。
完成台北新光三越百貨公司正門「祥獅圓融」乙座。
1992 「楊英風’92個展」於台北新光三越百貨公司開幕邀請展。
於高雄舉行「楊英風’92個展」。
於文建會提出「大屯山自然石雕公園之規劃構想與執行」報告。
作品「風」參作台北蘇富比「現代中國油畫、水彩及雕塑拍賣會」。
完成「蔣經國總統」塑像。
完成「公平與正義」景觀雕塑於東吳大學法學院。
完成「茁生」、「茁壯」、「天地星緣」、「太極」、「天祿苑」等景觀大雕塑於日本筑波霞浦國際高爾夫球場。
於台北重慶南路家中創立”「楊英風美術館」。
香港亞洲藝術博覽會(ART ASIA)參展。
1993 創作國際上首件鈦合金藝術作品「玄通太虛」。
參展日本橫濱NICAF國際現代美術展。
完成台南縣立體育館大型景觀雕塑「水火同源」製作。
美國洛杉磯恆信美術館典藏「厚生」、「輝躍」、「和風」等作品。
台灣省立美術館「楊英風一甲子工作紀錄展」。
於台北新光三越舉行’93個展。
參加法國FIAC巴黎國際現代藝術展。
獲頒國家行政院文化獎章,肯定其終身的文化成就。
1994 成立「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
高雄新光三越公司開幕首展。
參加日本橫濱NICAF第三屆國際現代美術展覽會。
參加香港、邁阿密、紐約國際現代美術博覽會。
紐約第特利畫廊舉行「楊英風’94個展」。
配合文藝、環保展現藝術生活化示範活動中展出「緣慧厚生—珍惜大地資源」。
應邀出席日本第三屆奄治石鄉雕塑國際會展,參與製作展覽大石雕「曙」。
應邀參加日本福山美術館舉辦之「亞洲國際雕塑展」。
應邀於香港光華藝廊舉辦個展。
1995 參加日本橫濱NICAF第四屆國際現代美術展覽會。
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美術館」舉行個展。
於紐澤西州舉行「雕塑大地美術館」個展。
於台北新光三越百貨文化館舉行「呦呦•楊英風•豐實的’95」個展。
為「全國高爾夫球場」設計規劃景觀大雕塑及庭石,同時舉行為期三個月「楊英風個展」。
為台灣光復五十週年慶製作完成「古木參天」紅豆杉大雕塑,永久成立於台灣省立美術館大廳。
獲聘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獲頒為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第一位國際會員。
1996 為慶祝國立交通大學建校一百週年,完成高6.6公尺不銹鋼群組景觀雕塑「緣慧潤生」,李登輝總統親臨主持雕塑作品開幕大典。
應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之邀,於倫敦查爾西港舉辦為期半年之「呦呦•楊英風•景觀雕塑特展」。參加加拿大溫哥華精藝軒「台灣四大師」展覽。
1997 規劃設計製作「協力擎天」大乘景觀,為慶祝宜蘭開拓兩百週年紀念物。
應邀於日本箱根雕刻之森美術館舉辦「楊英風大乘景觀雕塑展」個展。
十月二十一日逝世於新竹法源寺,享壽七十二歲。
影片來自: 華視教育體育文化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oEx1ZjCTF0